冠博体育俱乐部

1967年,江青要组织20万人批斗萧华,周总理:他跟毛主席几十年了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冠博体育俱乐部 > 新闻动态 > 1967年,江青要组织20万人批斗萧华,周总理:他跟毛主席几十年了


1967年,江青要组织20万人批斗萧华,周总理:他跟毛主席几十年了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3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71

1966年“运动”开始后,总政治部主任萧华遭遇冲击,缘由在于他得罪了江青与叶群。

抗战时,萧华在山东得知江青品行不佳,虽崇敬毛泽东,但与她保持距离。江青想兼职总政,萧华未允。50年代后,萧华得知叶群作风问题,成为其心病。后两人联手报复。

1966年8月,江青送萧华简报,称其子在银川杀人,并附批语“王子犯法,与庶民同罪”。萧华见后觉荒谬,注明儿子在清华未离身,随即遣人归还简报于江青。

1966年11月,军事院校频发造反事件。萧华为稳部队,请示叶剑英后决定召开来京学员大会。虽贺龙已受冲击,但萧华认为他仍是军委副主席,应请其出席会议。

贺龙最终出席了大会,江青见到他后勃然大怒,斥责萧华道:“你们让贺龙出场亮相,这是公然向中央挑战示威!”

1967年1月初,刘志坚被“打倒”。1月19日,中央军委碰头会上,江青诬蔑萧华为刘志坚后台,指责萧华在执行中央文化革命指示时敷衍了事。

陈伯达继续道:“萧华近乎将人民解放军引向资产阶级军队之路,他自身更像位绅士,而非战士所具备的特质。”

萧华终无法忍受,起身道:“我尚能发言否?可否让我说几句?我12岁投身革命,受毛主席指引。我从未反对过他。工作有误可指,但称我为‘三反分子’绝不可!”

江青未料萧华竟公然反驳,顿时怒不可遏,拍桌怒斥:“有种你就到二十万人的大会上去说!”

晚上8点半应是萧华批斗会时间,但他9点在家仍未见开始。原来,会议结束后,叶剑英与聂荣臻向周恩来汇报,周听后愤怒表示:萧华跟随毛主席多年,怎会反对他及毛泽东思想?

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了情况,毛泽东愤怒地指示:“如此大事为何不上报?立刻阻止,总政主任怎能随意批评?”

1967年3月3日,为确保萧华安全及总政治部运作,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面对6000余名总政治部人员及三军红卫兵代表,亲自发言数小时力保萧华,言辞恳切动人。

同志们,你们反对萧华,可真正了解他吗?他12岁投身革命,13岁任县青年团书记,受毛主席亲授教育,步步成长于党。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,长征时已18岁。

我目睹萧华成长,他对毛主席情感深厚,方能创作《长征组歌》。萧华兼具军事才能、政治经验和文学素养,试问谁能写出此作?我自愧不如。

我反复观看了《长征组歌》17次,尤其钟爱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”这句。提及“运动”,不应全盘否定老干部,如萧华等若被打倒,总政治部崩溃,后果堪忧。

这番深情的话语,让许多人动容落泪,有人当场说:“我们曾误解萧华,如今明白他的为人,之前反对是错了,以后不会再反对。”

周恩来力挽狂澜的讲话,让萧华与总政治部党委重振旗鼓。但林彪、江青等人仍不罢休,1968年1月萧华遭秘密囚禁,于5平米小屋度过了6年,生活费每月仅8元。

1973年,王新兰因久无萧华音讯,心脏病发入院,遂致信周恩来求见。周迅速批复,不久,王新兰携子女在会议室与五年未见的萧华重逢。

萧华神情呆滞,见到家人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异,随即恢复常态。孩子们见父亲如此,忍不住哭泣。王新兰背身默泪。专案组在场,一家沉默,气氛压抑,萧华安慰家人:“我没事,别担心。”

萧云扶父上厕所时,借机展示手心写的“林彪死了”,萧华一愣,眼神闪烁。告别时,他对王新兰说:“新兰,你要多保重。”王新兰闻言,泪水如泉涌般滑落。

1974年9月,建国25周年纪念日将至,“四人帮”提交天安门国庆观礼名单给毛泽东审批。名单能否上榜,在当时被视为政治待遇及“解放”象征。毛泽东沉思后增添萧华与刘志坚,迫使“四人帮”紧急释放萧华。

萧华获释通知后,表现得格外冷静。他对专案组言道:“昔日何故拘我?今又何故释我?望予书面结论。”

专案组别无他法,遂请王新兰劝说萧华出面。王新兰对萧华道:“既然毛主席让我们归家,那便回去,是非难辨,况且孩子们正盼着你呢!”

萧华听闻后愣了许久,最终长长地叹了口气,无奈应允道:“唉,就这样吧!”

9月30日,萧华现身国庆招待会,周恩来深情地紧握其手,长时间未言一语,心中感慨难以言表。

萧华获释后,朱德邀其至家中。见萧华历经艰辛,朱德宽慰道:“你还年轻,部队生涯长着呢。要振作,党员受委屈正常。战争年代更苦,我们都挺过来了,这点挫折怎能灰心?”

萧华听后深受感动,决心振作。朱德关切地询问:“萧华,家中是否还存有书籍?”

萧华摇头道:“我家已被那些人抄了3次,现在什么都没剩下,全都被他们抄走了。”

朱德随即拉开书柜,精心挑选出一本马恩列斯及毛泽东哲学著作选集赠予萧华,并深情叮嘱道:

违背唯物辩证法的事物,尽管眼前可能盛行,但从长远看,终将在历史上失去立足之地。因此,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它,作为辨别真假马列主义的锐利武器。

晚年回忆此事,萧华动容道:“他如同慈父,洞悉子女心意,赠我诸多肺腑良言……”

1975年7月,萧华出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一职,满怀激情地踏上了新的工作旅程,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与任务。